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携号转网或将不利于中国联通

2019-05-17 19:17:38来源:柏颖 阅读量:88 评论

分享:

导读:数年前,中国三大运营商就已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推出了携号转网服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被大力推广。

  【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数年前,中国三大运营商就已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推出了携号转网服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被大力推广。
 
  数年前,中国三大运营商就已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推出了携号转网服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被大力推广,这次在*的要求下,三大运营商大幅简化流程,用户可以拨打电话或去营业厅办理之外,还可以通过短信、网上营业厅等方式办理携号转网业务,并且确保1小时候即完成携转到新的运营商。
 
  办理携号转网更加便利,将会导致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出现流动,柏颖科技认为此举对于中国联通为不利,将可能导致其用户出现流失,在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市场竞争不利于中国联通
 
  在3G时代,中国联通获得了成熟的3G技术WCDMA,中国电信则获得了稍次的CDMA2000,中国移动获得不成熟的TD-SCDMA,然而到2013年底中国移动的净增用户数超过3亿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净增用户数分别为1.58亿、1.48亿。
 
  2014年中国商用4G,中国移动凭借先发优势取得的优势,到2015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商用LTE-FDD,早期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表现并没相差太远,不过自2017年至今中国电信则显示出快速增长势头,在净增用户数方面超越中国联通。
 
  2017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净增用户数分别为3830.3万、3496万、2034.1万,中国联通垫底,其净增用户数分别较中国移动少46.9%、41.8%;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净增用户数分别为2930万、4407万、2566万,中国联通再次垫底。
 
  中国联通的用户数忠诚度太低。中国联通曾发布数据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的互联网套餐带来了数千万用户,其中只是腾讯就为它带来了超过5000万用户,然而2017年其净增用户数仅有2034.1万,可见中间出现了超过3000万的用户流失。
 
  携号转网或将不利于中国联通
 
  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的信号差,中国移动拥有信号覆盖的2G网络;在4G网络方面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相当,2017年中国移动拥有180万座4G基站,中国电信拥有115万座4G基站,不过中国电信已采用800MHz建设4G基站,而且LTE-FDD在覆盖方面本就较TD-LTE有优势,因此在覆盖方面应该与移动相差不大,中国联通则只有87万座4G基站。可以说中国联通2G3G4G三张网络没有任何一张网络的覆盖具有优势。
 
  如上述,在用户净增数方面,中国联通无论是3G时代还是如今的4G其均垫底,不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见它在竞争力方面确实不如另外两家运营商。在用户忠诚度方面,中国联通也差,其用户流动性远较另外两家运营商的强。
 
  携号转网的推行对于中国联通是不利的。中国联通的用户重视信号覆盖、服务等方面,而中国移动在这些方面均占有优势,这部分用户可能逃逸到中国移动;在中低端用户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用户流入数也高于中国联通,携号转网的推出可能会导致部分用户离开中国联通而转往另外两家运营商,当然由于中国联通的中低端用户忠诚度本来就低,这部分用户也有可能选择放弃原使用号码,而直接转用另外两家运营商,因此实际进行携号转网的用户数不会太高。
 
  此前曾有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携号转网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流入中国移动的用户数明显多于流出的用户数,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携号转网并不利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就显示出了中国移动凭借的网络覆盖和服务吸引了另外两家运营商的用户。中国移动的用户流失率较低与它的网络覆盖和服务之外,还与它此前开展的多种创新有关,例如集群网、合家欢等套餐就有效的提升了用户的忠诚度。
 
  综上,柏颖科技认为携号转网其实对联通不利,对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有好处,特别是中国电信可能将因此加速用户的流入。当然携号转网的推出将有利于促进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如今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竞争之下,中国移动正在大幅降低流量价格,甚至在近推出了12元12GB流量的优惠活动。
 
  (原标题:携号转网或将不利于中国联通)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