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酒业中频繁出现假冒伪劣现象,令企业和消费者损失巨大,建立酒类质量追溯体系,实现酒类供应链质量信息可追溯,成为我国酒业的发展趋势。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酒类安全流通溯源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探索出了新模式。 除了白酒以外,包括红酒在内的进口酒也逐渐被纳入可追溯体系中。2013年,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和上海酒类专卖管理局开始试点建设进口酒类的RFID可追溯系统,并将在今年7月作大规模推广。
日前,上海自贸区酒类商品流通信息追溯服务系统正式上线。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扫描进口
葡萄酒开封处的RFID追溯码标签,就能查验到这瓶酒的产地、进口商、最终零售商等信息,连中间经过几个批发商都一目了然。
进口红酒可追溯
一瓶进口红酒在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政府监管部门都能从一张在源头就被贴上的RFID追溯码上进行捕捉,从而实现流通渠道可追溯。目前这一措施已经在部分信誉度较好的企业试行,还有十几万瓶进口酒加贴了二维码标签,供终端消费者扫描认知。
记者注意到,上海口岸不合格进口葡萄酒案例中,标签不合格案例绝大多数,或是品名未完全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或是某些产品属性不符合国家标准。
“瓶身标签、瓶颈二维码和藏着的电子标签,就像上了三把锁,保证这瓶红酒的溯源信息是真实的,且没有被动过手脚。”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蒋文灏表示,瓶身标签是国家明令要求贴的,二维码是为方便消费者查询,藏着的电子标签则主要供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抽查。
如果消费者发现这3个信息之间有出入,那么这瓶红酒的品质很可能无法保证,虽然也有可能是录入信息的环节存在差错,但由于二维码和藏着的电子标签信息都是非人工采集和记录的,所以录错的可能性极小。据介绍,外高桥保税区营运中心下属红酒中心会员单位公共仓库内的7万多瓶酒类产品已纳入了追溯体系,保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今年1月至5月上海口岸共进口葡萄酒6997批,货值1.9651亿美元,是全国
酒类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口岸。上海有必要保证进口酒类产品信息的真实和透明,沪市制定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已将酒类产品纳入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的范围,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将酒的来源及流向、供应商资质、检验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方式上传至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
(来源:中华食品生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