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政策法规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

2019-05-17 23:36:27来源:*网站 阅读量:33 评论

分享:

导读:日前,为强化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公共服务功能,*制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

  【环保在线 政策法规】日前,为强化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站人文内涵,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树立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制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
 
  *办公厅函
 
  环办监测函[2018]215号
 
  关于印发《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强化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站人文内涵,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树立生态环境监测品牌,我部制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见附件,以下简称《方案》)。请各地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全面推进水站文化建设。我部将在水站交接时一并予以验收,并适时组织“美水站”评比活动。
 
  附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
 
  *办公厅
 
  2018年5月2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
 
  (试行)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是监测地表水水质现状,及时预警潜在环境风险的重要基础,是评估水污染治理成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监测为民、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强化水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引导公众走进生态环境监测,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信任生态环境监测,树立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和,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监测为民、监测惠民,在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的基础上,赋予水站人文内涵和文化属性,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功能,树立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风尚。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水站文化建设,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着力把水站打造成生态环境监测知识的传播平台,生态环境科普的宣传基地,生态环境文化的交流窗口,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重要媒介。
 
  三、基本原则
 
  坚持简朴实用、美观大方,倡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引导和培育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注重实用、力戒奢华。以保证水站水质监测功能作为根本需求,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结合各地水站建设实际,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简朴实用与美观大方相结合,开展水站站房建设。
 
  统一规范、鼓励创新。对水站LOGO、标志标识及水站内部管理制定统一要求。同时,坚持统一规范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采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本着与当地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协调的原则,开展水站外观和格局的设计建设。
 
  科普教育、公众参与。坚持静态展示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统一设计并持续优化水站公众号和APP应用,满足公众的环境信息需求。同时,鼓励各地选择位于城市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地等人流密度较大区域的水站,坚持专业信息与科普文化相结合,监测数据与百姓生活相结合,着力打造“环境科普文化宣传小站”,讲好生态环境监测故事。
 
  全面推进,持续完善。鼓励各地在统一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水站文化建设。和地方持续完善水站作为科普基地、宣教窗口和展示平台所需的软硬件建设。
 
  四、主要内容
 
  (一)统一标志标识
 
  水站(包括本次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涉及的所有新建和已建水站)站房外部应统一设置水站标志牌、简介牌和LOGO,各地按照*统一要求自行组织制作,并悬挂于*位置。具体要求如下:
 
  1.水站标志牌
 
  悬挂于水站站房正门右侧(或左侧)醒目位置,标志牌下沿距离地面1.8米。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1。
 
  2.水站简介牌
 
  悬挂于水站站房正门左侧(或右侧)醒目位置,上沿与水站标志牌同高,下沿距离地面1.8米。上嵌二维码标识,方便公众获取信息。简介内容应包括水站建设历程、河流(湖库)概况及历史沿革、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电话、安全警示标语(有条件的水站可同时设计制作安全警示牌,安装在水站站房外和采水口处醒目位置,安全警示牌标语应与水站简介牌上的标语保持一致)等。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2。
 
  3.水站LOGO
 
  水站LOGO由生态环境保护徽(下端“MEE”为*英文缩写)和“生态环境监测”字样组合而成,左侧为生态环境保护徽、右侧为文字。水站LOGO可根据站房实际情况,分为箱体式和标牌式两种,其中箱体式LOGO主要安装在固定站或简易站主体建筑顶层醒目位置,标牌式LOGO主要安装在小型站或浮船站外侧醒目位置。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3。
 
  (二)内部展示基本要求
 
  水站(包括本次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涉及的所有新建和已建水站)站房内部应统一设置站点流域表征图、运维管理体系图、水站系统流程图,其中,流域表征图和运维管理体系图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提供基础素材,水站系统流程图由中标的第三方运维公司提供基础素材,各地根据基础素材,结合站房内部装修布局,自行设计、制作、悬挂。
 
  1.水站系统流程图
 
  水站系统流程图要简明形象,应包括采配水单元、检测单元、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控制单元等所有关键模块,并突出系统整体运行流程。具体要求见附4。
 
  2.站点流域表征图
 
  站点流域表征图应清晰反映流域站点布设情况,重点突出该水站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具体要求见附5。
 
  3.运维管理体系图
 
  运维管理体系图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图、安全责任制度图、应急管理制度图、维护保养制度图等。每张图的内容都应简明扼要,明确要求、职责即可。具体要求见附6。
 
  (三)鼓励地方创新设计
 
  在水站站房设计、建设和内部装修中,在满足对面积、标识等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采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同时综合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等因素自主选择设计方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设计精品。
 
  (四)充分应用新媒体
 
  丰富水站二维码信息。使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可获取水站相关信息(如水站简介、水质信息、考核目标、监测指标解析、仪器原理及工艺、运行方式及流程等)和水站建设历程影像资料。通过向公众宣传水站相关信息和历史影像资料,普及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知识,讲述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了解和信任。
 
  服务公众需求。使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可获取水站APP应用下载端口,通过下载安装应用,可实现对水站及水质相关信息的自助查询、浏览及意见反馈。公众可根据需求通过水站APP自助查询站点水质实时监测结果等信息,并通过留言窗口反馈建议和意见。同时,监测总站将通过后台定期统计公众查询信息情况和反馈意见,并结合统计结果,在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APP应用程序,实时更新发布信息内容,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五)强化水站多重功能
 
  在保证水质监测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根据水站面积、位置、周边环境情况,对位于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人口流动性较大地区的水站,强化水站多重功能。把水站打造为本地区的“科普小站”,通过设立参观区域、开辟科普文化专栏,在室外悬挂电子屏幕实时发布水质和科普信息,承担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功能;选择有条件的水站作为对公众开放的环境监测设施,结合本地实际,有序向公众开放,引导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定期组织生态环境宣传活动,宣传生态保护理念,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把水站打造为本地区的环境宣传教育基地。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
 
  *负责统筹协调水站文化建设工作,监测总站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可根据本方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水站文化建设方案,分级分层,全面推动水站文化建设工作。
 
  (二)适时组织开展美水站评比
 
  为了更好地激发各地参与水站文化建设热情,将适时组织开展“美水站”评比活动。由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对本地区水站进行初评,按一定比例*“美水站”候选名单,由*组织专家进行终评选,选出100个左右(约占全部水站数量的5%)既满足统一规范要求又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水站作为“美水站”,向社会公开,并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和*、中国环境报等进行公开宣传。
 
  (三)加强互动交流
 
  建立水站文化建设工作学习交流机制,鼓励互动交流,分享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各地水站文化建设管理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