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环保

*将召开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9-05-17 23:50:33来源:* 阅读量:22 评论

分享:

导读:2018年11月30日上午10点,*召开2018年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

  【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2018年11月30日上午10点,*召开2018年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海洋生态环境司柯昶司长向媒体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等有关情况,并与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18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持续推进 水源地环境整治进入“”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党和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这次党和机构改革中,*设立海洋生态环境司,负责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海洋生态环境司柯昶司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向大家介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近期我部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2018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持续推进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按照专项行动部署,2018年年底前,长江经济带县级、其他省份地市级水源地要完成排查整治任务,共涉及31个省(区、市)276个地市1586个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问题整治。
 
  截至11月28日,597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任务完成比例达到95%,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但后续“硬骨头”问题解决难度依然较大。
 
  从目前进展情况看,上海、宁夏、青海、湖南、内蒙古、西藏、天津、甘肃、山东、四川、福建、海南12个省份已完成今年水源地整治工作任务。湖北、浙江、重庆、辽宁、河北、吉林、陕西、云南、新疆、广西、河南、黑龙江、北京、贵州、安徽、广东、山西等17个省份工作进度达到90%以上。
 
  今年的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已经进入“”,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还有2个省份任务完成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分别为江苏、江西,后续工作压力较大。在尚未完成整治任务的省份中,广东、江苏余下问题数量较多,分别为73个和49个,两省剩余问题数占剩余问题总数的44%。
 
  对仍未完成整治任务的问题,*将紧盯不放,督促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加强分类指导,施策,确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将加强与高检等部门合作 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刘友宾:
 
  二、*与高*等部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11月22日,高*召开检察机关加强协作配合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座谈会,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协作重点,并签署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合作协议。
 
  高检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大力支持。近年来,我部与高检合作日益深入密切,在层面实现无缝对接,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共同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2017年1月,我部联合高检、*出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完善衔接配合机制。
 
  二是共同办理大案要案。2015年至2018年,检察机关、公安机关、*门共同对长江安徽池州污染环境案等9起重大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我部与高检、*联合现场直接督办西安市长安区、阎良区环境监测子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起到强烈震慑和有效警示作用。
 
  三是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我部积极支持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相继发布多个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污染防治合力,10月31日,*与*签署了总体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象事业共同发展,双方确定在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下一步,我部将和高*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稳定有效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法环境年”顺利启动 两国将继续加强在生态环保等方面合作
 
  刘友宾:
 
  三、“中法环境年”顺利启动
 
  2018年11月19日,“中法环境年”启动活动在京成功举行。主席和马克龙总统专门就“中法环境年”正式启动互致贺电,从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度对生态环保和气候变化合作提出要求。副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启动活动的法国国务部长兼生态与团结化转型部长德吕吉。
 
  中法两国*人高度重视双方环境领域的合作。主席和马克龙总统于2015年发表元首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促进达成《巴黎协定》做出重大贡献。今年1月,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共同见证签署《中法2018-2020环境合作行动计划》,勾画了未来三年双方生态环境合作的蓝图。
 
  近年来,中法双方合作日渐紧密、活跃,两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上开展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内容涉及环境治理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土壤污染修复、生活垃圾处理、环保产业合作等多个领域。
 
  下一步,双方将继续深化务实双边合作,落实好《中法2018-2020环境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大重点领域的对话,依托两国环保部门间合作行动计划加以落实,举行各类对话交流活动,鼓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会议举办双边活动,积极推动有关多边进程。很快双方将举行“中法环境年”指导委员会会议,推动具体合作活动。
 
  下面,请柯昶司长介绍情况。
 
  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 实现了“打通陆地和海洋”
 
  柯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就“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以来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参与和宣传。
 
  首先,借此机会,向各位介绍一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简要情况: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资源丰富、生态多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础保障。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强调,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启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管理等配套条例修订;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约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纳入红线管控范围,海洋保护区总数达到270余处;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2010年以来实施重大治理项目290余个;切实提升基础能力,建立、省、市、县四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年均布设监测站位万余个;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实现11个沿海省(区、市)*环保督察全覆盖,持续开展“碧海”专项执法等行动;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和合作,组织开展多类型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深化海洋垃圾(微塑料)防治等领域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恢复,但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仍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此次党和机构改革,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设立了海洋生态环境司,实现了“打通陆地和海洋”。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从“监管者”的总体定位出发,明确“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上发力、在抓好质量改善上发力、在强化监督执法上发力、在强化督察问责上发力”的总体思路,加快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督企和督政力度,逐步强化管理、能力、执法和技术支撑。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相关的背景材料已经提前发给大家,具体我就不再展开了。另外,有一个情况向大家通报一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已经*同意,将于近日由*、*、*三部门联合印发,正在履行相关印发程序。
 
  下面我和刘友宾司长、王菊英主任一道,愿意回答媒体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谢谢大家!
 
  【海洋环境保护职能整合入*  将有效改变陆海分治局面(答问一)】
 
  *记者:机构改革后,海洋环境保护职能整合入*后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之前李部长提到的“五个打通”中,包括了打通陆地和海洋,请问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有何考虑和安排,重点在哪里?
 
  柯昶: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提问。关于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此次党和机构改革的方案明确把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推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里程碑意义。我个人理解,有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按照党*、*的决策部署,此次机构改革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这是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工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确切的讲,此次机构改革强化了陆海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统筹协调。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是在海里,实际上根子还是在陆地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上。对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历来看的很重,特别是在沿海工作期间,一直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比如说,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孤立的,是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李干杰部长说此次机构改革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连通,为做好陆海统筹、实现以海定陆奠定了基础,将有效改变陆海分治的局面,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污染全过程防治。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和陆地生态保护工作一样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关系到的长远和全局,不是某一个部委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要地方的积极落实,更需要行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在其中主要发挥组织者和监管者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的具体体现。此次深化党和机构改革,具体来说,明确了*的职责就是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价、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政问责,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裁判员”和“运动员”,形成了“一主多辅”的格局,即*监管,有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将有效解决此前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九龙治水”,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五龙治海的局面。生态环境系统有非常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更好地统筹协调好利用好这一个体系,对统筹做好陆海生态保护,实现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第二个问题,陆海打通,就是我们常说的陆海统筹。陆海统筹,从广义上来讲,实质是在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中建立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是世界沿海各国在制定和实施陆海发展战略所应当遵循的根本理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陆海统筹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打通陆地和海洋,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一盘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建立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双重治理格局。我个人考虑,打通陆地和海洋,实现陆海统筹,初步要做到“四个衔接”:一是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要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相衔接,以实现污染物入海监管方面的以海定陆;二是沿海产业布局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衔接,以实现产业布局方面的以海定产;三是陆域海域综合治理规划、工程要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相衔接;四是统一陆海生态环境监测布局,以实现标准和数据相衔接。
 
  另外,要指出的一点是,陆海海统筹是世界各国沿海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时需要研究的一个*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推进。我部也正在组织研究,力争在法规标准、空间管控、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体制机制的衔接,推进和保障陆海统筹的落实实施。
 
  谢谢!
 
  【渤海治理攻坚战即将打响 将通过三年治理大幅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答问二)】
 
  中国海洋报记者:刚才柯司长提到*已经批准渤海攻坚战行动计划,可否介绍一下渤海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柯昶:首先我要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渤海攻坚战背景情况以及我们的一些考虑,渤海大家也知道是我国的半封闭型内海,其自然生态是比较独特的,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党*、*高度重视渤海的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今年4-5月份在*财经委员会次会议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打好包括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在内的七大标志性战役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出了周密的部署。
 
  近年来渤海的水质有所改善,但是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的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因此我们根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在编制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我们着重把握了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系统治理,坚持系统治理的思路,特别是注重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两手发力。
 
  二是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以入海河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为突破口,带动渤海综合治理整体工作的推进。
 
  三是标本兼治,务求实效,将控污染和调结构相结合,治病症和全面体检相结合。
 
  四是明确*统筹,地方落实,构建*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在设定攻坚战行动计划目标时,我们首先是考虑目标设定的可行性,不设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不提不可考核的目标,尽可能将指标定细定实定具体,其次是充分考虑目标与《水十条》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已有的规划、战略目标的衔接,优先采用相关规划已有的指标,确有余力的,我们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收严,不在现有目标上盲目加码,不搞“一刀切”。
 
  行动计划主要的目标有这么几项,一是通过三年的综合治理,大幅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工作,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以及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生态功能,逐步丰富渔业资源,加强和提升海洋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的能力。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左右。
 
  三部委联合发文以后我们会对内容进行公开,届时也会有详细的解读,请大家关注,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海洋废弃物倾倒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定 并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海洋垃圾(答问三)】
 
  南方周末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海洋垃圾倾倒的,请问目前倾倒海洋的垃圾有哪些种类?贵部将怎样监管海洋垃圾倾倒?
 
  柯昶:首先感谢提问,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海洋倾倒工作的一些情况。借此机会,首先明确一下海洋废弃物倾倒的概念,主要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它海上人工构造物向海洋处置海洋废弃物的行为。废弃物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海洋垃圾,而是有着明确的范围和限定。按照现行的公约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允许倾倒的物质包括疏浚物、城市阴沟淤泥、渔业加工废料、惰性无机地质材料、天然有机物、岛上建筑物料、船舶平台等七类。疏浚物是其中的主要类型,主要是淤积的、河流冲刷形成的或自然沉积的沉淀物,主要包括清洁疏浚物、沾污疏浚物和污染疏浚物三类。沾污倾倒物和污染倾倒物必须通过生物学检验,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后才能在海上倾倒。从我国多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海洋倾倒物除少量是惰性无机地质材料和天然有机物以外,大部分为清洁疏浚物,近10年来我国年均倾倒约为1.7亿方。
 
  尽管我国海洋倾倒主要为清洁疏浚物,但是仍然会对海洋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为了防治海洋倾废污染海洋环境,1972年起上针对海上倾倒活动形成了《伦敦公约》和《1996议定书》,我国是这两个公约的缔约国。在国内,结合履约需要和环保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倾倒管理也做出了规定,并在1985年出台了《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工作。
 
  根据此次机构改革精神,海洋倾倒监督管理职责划转至*。我部根据前期“放管服”要求,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优化,努力为沿海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们也正在稳步推进海洋倾废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同时为避免出现工作断档,我们也正在抓紧与*、*协调,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衔接方案,争取尽快出台,后续会根据工作推进的情况适时向大家通报。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个情况。对于目前相关急迫的倾倒事项,我们参照以前的做法,采取急事急办的规则,正在依法依规办理相关的倾倒许可。据了解,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弱到强逐步发展  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具体体现(答问四)】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期间中国环境变化很多,您是怎么评价这40年中国的环保政策?现在中国面临大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刘友宾:谢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福利。环境保护工作是这种巨大变化中的一个具体体现。40年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从弱到强逐步发展,现在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高度关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的*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走向协调统一。
 
  二是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招实招。
 
  三是体制不断健全,从1984年在城乡建设*设立*,到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机构职能不断加强。
 
  四是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是合作不断开拓,我们从上学到很多好的经验,同时也逐步探索自己的环境保护做法,为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讲好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特别是环境问题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成果还是比较脆弱的,资源环境新老问题交织,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将认真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永葆改革创新朝气与活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渤海攻坚战行动计划范围为渤海全海区和环渤海三省一市  重点是4省份“1+12”城市(答问五)】
 
  华夏时报记者:请问渤海治理攻坚行动计划有哪些具体的任务和举措来保障渤海综合治理成效?
 
  柯昶:这里简要地向大家介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发布后,将会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解读,请大家到时候关注。
 
  行动计划确定开展四大攻坚行动:个是陆源污染治理行动,以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为重点,强化陆源污染综合治理,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同时也推进“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以及城市生活污染防治等工作。第二个是海域污染治理行动,在环渤海地区实施湾长制,构建陆海统筹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并着重推进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和船舶、港口的污染治理。第三个是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从海岸带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三个方面入手,严守渤海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加强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和岸线岸滩综合治理修复,逐步恢复渤海渔业资源。第四个是环境风险防范行动,重点从陆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海上溢油风险防范入手,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专项执法检查,同时建立海洋赤潮(绿潮)灾害预警以及应急处置体系,提升海洋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有严格的范围,并不是无限的扩大。范围定为渤海全海区和环渤海的三省一市,重点是环渤海“1+12”城市,1就是天津市,12就是辽宁、河北、山东三个省的12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
 
  同时为确保渤海各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从组织*、监督考核、资金投入、规划、机制创新、监测监控、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面也做出安排,以期对《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予以充分保障。在《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将结合三省一市编制的具体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工作台账,将各地攻坚任务目标量化细化,做到拉条挂账,挂图作战,确保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预期成效。
 
  【谈重污染天气:确实和气象因素有关 但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答问六)】
 
  联合早报记者:近出现重污染天气,有人说今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会出现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在这种天不太帮忙的情况下,*要做哪些工作?谢谢。
 
  刘友宾:进入11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四次重污染天气过程。针对每次过程,*时间发布预警通知,启动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各地及时发布预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污染物排放强度。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李干杰部长深夜赶赴河北省保定等地,实地检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工作开展情况。每轮重污染过程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驻地工作组都会现场指导、检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确保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全社会共同努力,重污染过程应急减排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专家们评估认为,11月23日-26日污染过程与2016年11月24-26日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类似,在采取应急减排措施之后,这轮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间和污染程度均明显减轻,污染峰值浓度比2016年过程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北京市在污染过程持续了将近72小时后才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应该说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应急减排措施为有效减缓重污染天气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重污染天气的过程确实和气象因素有关的,前一段时期的大范围大雾天气和沙尘天气,都加重了重污染的程度。*门和气象部门联合预测,认为今年秋冬季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目前专家们还在对今年的气象条件影响进行深入研判。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还不太稳定,遇到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还有波动和反复。就像一个人在大病初愈以后,稍遇风寒就可能感冒咳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处在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
 
  重污染天气等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还远超环境容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是我国重化产业为集中的区域,占全国7.2%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钢铁、焦炭、电解铝、平板玻璃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86.1%,柴油车污染已经成为交通领域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防治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蓝天白云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不能懈怠;在重污染天气来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手忙脚乱,要保持定力,有信心、有决心,积极作为。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已经印发,我们将扎实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效,努力让蓝天白云多一些、更多一些,让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幸福感。
 
  【*环保督察将围填海纳入督察范畴  接下来将系统评估各地围填海问题整改成效(答问七)】
 
  封面新闻记者:请问*对围填海的情况是否了解,下一步有哪些举措?谢谢。
 
  柯昶:*环保督察将围填海纳入了督察范畴。这里,根据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2016年以来,*环保督察实现了11个沿海省(区、市)的全覆盖。根据*环保督察反馈的意见,部分地区确实是存在未批先填、边批边填,批小填大、围而不填、填而不用的问题。*以来粗放的围填海利用活动,确确实实造成了部分沿海地区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的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环保督察反馈的意见,沿海省(区、市)也制定了整改方案,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目前,*环保督察正在开展“回头看”。在“回头看”工作结束后,我们将会系统总结和评估围填海问题的整改成效。
 
  针对围填海造成的滨海湿地保护问题,*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通知。据我们了解,*已经按照通知要求,专门部署了围填海的现状调查工作。因此,有关各地的围填海情况,我建议记者朋友们向*详细了解。
 
  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部署,切实履行好“监管者”的责任,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加强围填海管控:一是严格实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用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评措施,除重大战略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首先在渤海海域清理非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围填海项目;三是加大督察问责力度,特别是要压实压紧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围填海项目整改到位,确保严控围填海的政策落到到实处,坚决遏制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围填海行为。
 
  【谈*生态环保督察:风雨过后是彩虹 目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答问八)】
 
  路透社记者:近期发现了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非常有创造性的手段应对*环保督察,比如用沙袋堵住排污口、向河里面投放化学药剂等等,想请问环境部将怎样继续推动督察工作。谢谢。
 
  刘友宾:第二批*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以来,各督察组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11月29日,我们已累计通过*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公布了19个典型案例,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督察发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虚假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督察组分析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仍然没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在工作之中,在遇到发展和保护矛盾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增长。
 
  二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一些地方存在“督察一阵风”的侥幸心理,在推进整改时着力不够、敷衍应付。
 
  三是不担当、不碰硬。生态环保问题整改难度很大,一些地方担当碰硬不够,导致不少整改工作虎头蛇尾,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这些典型案例公开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同志时间对有关情况作出批示,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对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推动督察整改落实和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风雨过后是彩虹”。大家对*生态环保督察看的更多的可能是“霹雳手段”,但希望大家也要看到其中的“菩萨心肠”,感受到*环保督察的良苦用心。问责追责不是目的,*生态环保督察坚持问题导向,目的是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不少地方以*环保督察的整改、问责为契机,不仅使一些*干部在思想上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也在全社会传播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大力推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我们组织媒体朋友们开展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型采访活动,很多记者朋友已经发了非常好的稿子,报道了一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典型。其中很多典型就是通过*生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之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整改,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报道看了之后令人印象深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继续紧盯督察问题整改不放松,不解决问题不松手;视情将地方典型案例形成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卷并正式移交地方,针对地方党委政府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情况,还要采取函告、通报或约谈等措施,要求地方厘清责任,通过严肃追责问责,切实传导压力,发挥震慑作用,督促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人民群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新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将于明年1月实施  建设单位公参违法或失信将面临惩处(答问九)】
 
  *记者:有舆论担心,“放管服”改革在进一步压缩环评时间的同时也压缩了公众参与的空间,担心公众参与虚化,放管服改革“一放就乱”,请问*该如何既把好环评关,又能保证把公众参与落到实处,保障公众参与权?
 
  刘友宾:环评公众参与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部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涉及的环评公众参与问题,在我们印发的《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落实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优化公众参与程序和形式。
 
  早在2006年,原环保总局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促进公众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评公众参与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亟待解决公众参与主体不清、范围和定位不够明确,以及部分公参流于形式、弄虚作假、违法成本低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制定了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一是更加明确了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由其对公参真实性和结果负责。
 
  二是更加明确了听取意见的公众范围,优先保障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公众的权力。
 
  三是更加明确了开展深度公众参与的方式,公众对环评相关内容存在质疑的,建设单位可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以及专家论证会等进一步听取意见。
 
  四是更加明确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审查义务和内容,强化对公众参与开展情况的监督。
 
  五是更加明确了公参违法或失信的惩处,包括责成重新征求意见、退回环境影响报告书、将建设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失信信息记入信用记录等,遏制环评公参弄虚作假问题。新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公众参与是保证“放管服”能够放得下去、也管得住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我部将督促地方各级*门严格执行新的环评公众参与办法,严格按照《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强化对建设单位开展公众参与情况的监督。同时,认真听取社会各方对环评公众参与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  相关部门2016年已开始对海洋微塑料进行监测(答问十)】
 
  财经杂志记者:有媒体报道称,微塑料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微塑料是否存在于贝类、鱼类当中?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目前为止*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何成效?下一步会有什么行动?
 
  柯昶:这个问题我想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来回答。她是*从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的专家。
 
  王菊英: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您刚才有提到,微塑料是不是在海洋环境当中普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就目前的报道和研究来看,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积物当中,都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
 
  从学术界和管理者来看,大家普遍认同,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在刚才你提到的生物体当中也是存在的。除了贝类以外,在大型的哺乳动物体内,还有鱼类、浮游动物体内都有检测出微塑料的报道。从目前国内的报道来看,贝类当中普遍检出微塑料颗粒。2017年,我们实验室开展过相关的研究,大概76%的鱼类肠道、消化道都有检出微塑料。
 
  微塑料是一个新型的环境问题,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包括监测的标准方法。大家可以看到,有些研究可能检出微塑料的浓度很高,主要是过滤的膜是非常细的,可以把非常细的塑料颗粒计算在内,如果采用稍微大一点的孔径的话,可能检测出的量要差好几个数量级。因此,从学术界来看,分析方法还是不统一的,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并不是很强。当然,现在学术界也在努力地推出相应的标准化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也是在研究当中。从目前的报道来看,绝大部分微塑料对生物体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其浓度都是高于环境的检出浓度。从非常高的浓度外推,其实际效应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人类健康这一块,目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道,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用海产品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其潜在的影响不容小视,因为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颗粒,还可以继续分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微塑料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等同于气候变化等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和环境组织都出台了一些行动措施和法规。
 
  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举个例子,我们早颁布限塑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厚度小于0.25毫米的塑料袋。相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条例还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都要求加强陆源入海污染防控,严控塑料垃圾倾倒入海。此外,我国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方案有效减少了陆源和海源垃圾的输入,同时我国也加强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垃圾入海。国外的一个研究学者的文章数据表明,塑料回收利用率欧盟排名是30%,排在第二是中国25%的回收利用率,世界上平均的回收利用率水平是在9%,所以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这一块措施还是比较有力的。
 
  近期实施发布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塑料垃圾入海的输入。*启动了重点研发专项,专门针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相关部门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业务化海洋垃圾监测,2016年开始对海洋微塑料进行监测。其次,我国还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提升公众意识,转变公众消费方式,改善一次性消费制品使用。
 
  近期,总理和加拿大特鲁多总理在第三次中加年度对话中,就共同努力治理海洋垃圾发布了联合声明,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并将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社会一道采取多项有力措施防治海洋垃圾和微塑料。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联合声明为契机,按照统筹全局,重点突破、全民参与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落实联合声明的相关工作要求,从六个方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进一步研究海洋垃圾(微塑料)防治方案等系列措施,布局海洋垃圾防治工作。二是加强海洋垃圾监测,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布规律。三是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更加科学地评估海洋垃圾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微塑料对海洋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四是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的支持力度,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五是加大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意识,转变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六是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进程,积极推进海洋垃圾治理。总之,我们将通过多种举措,扎实推进海洋微塑料的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谈索尔海姆辞职:在推动社会关注环境挑战方面付出了努力 我部将继续与环境署密切合作(答问十一)】
 
  *记者:近日,索尔海姆请辞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职务。请问这一人事变动是否会影响到贵部与环境署的合作关系?
 
  刘友宾:索尔海姆先生在担任环境署执行主任期间,推动社会关注当今严重的环境挑战,在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塑料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也高度重视环境领域的南南合作和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在推动发展中环保事业方面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
 
  中国与联合国环境署*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我们重视环境署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环境署在推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发展中环境保护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环境目标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环境保护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全国两类入海排污口98%已经完成清理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监管(答问十二)】
 
  光明网记者:2017年,原*对全国入海排污口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排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转至*后,请问*是否掌握相关情况,下一步如何加强对入海排污口的环境监管?
 
  柯昶:这个问题请王菊英副主任回答。她是这方面的专家,去年也参与了入海排污口的排查。
 
  王菊英:谢谢提问。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一下入海排污口有关思路和想法。
 
  前面,柯司长讲到了,此次机构改革比较重要的是打通陆地和海洋。海洋生态问题,表现在海里头,但实际上根子是在陆上的。之前,对入海污染源这一块的总体情况,掌握的不是那么全面系统。通过这次排查,入海污染源这一块数量众多、构成复杂、位置分散,源头难以追踪,而且存在大量的历史问题,其监管和控制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
 
  入海排污口的管理是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的关键。陆源污染物这一块,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沿海省(区、市)开展两类排污口的清理整治。这里所说的两类排污口,一类是非法的,一类是设置不合理的,目前已经完成清理的大约有98%。以渤海为例,渤海两类排污口总共31个,已经完成清理整治是28个,另外3个在2018年底也会完成整治。
 
  下一步,*会继续督促相关沿海地方完成“两类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制定入海排污口环境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是指导沿海地方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入海排污口备案等管理工作。二是在现有的各类排污口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细化相关技术要求,尽快形成统一的排污口技术管理规范。三是启动陆海污染源清查工作,进一步准确摸清入海污染源,为配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渤海部署开展。四是要开展溯源排查,为每一个排污口登记建档,明确各类排污口的责任主体。五是分类整治,实施一口一策,通过整治规范,不断提高入海排污口管理水平,为海洋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机构改革后《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已有初步想法(答问十四)】
 
  21世纪*记者:能否介绍《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的有关情况?初步考虑有哪些修订的重点?
 
  柯昶:谢谢提问。《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于1982年出台,为我国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之前《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了多次,但大多是个别条款的调整。此次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今年,*常委会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对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及配套条例势在必行。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需要按照程序报请批准。我们先期开展了一些修订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一是坚持保护优先,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二是坚持陆海统筹,落实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理念,完善海域与陆域、流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陆源污染治理;三是强化问题导向,针对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厘清相关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责任,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震慑力;四是注重改革创新,充分反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创新和完善制度抓手;五是完善治理体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共治格局;六是做好法律衔接,强化与《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衔接,处理好与《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海洋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配合*常委会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后续工作,按要求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条例的修订,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