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环保

【对话】企业、专家、金融共话2018痛点与突围方向

2019-05-17 23:52:17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整理:洪翩翩 阅读量:52 评论

分享:

导读:纵观产业,环保监管加强、标准趋严等政策也对企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双重压力下,环境企业如何突围?

  【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2018年,金融强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受大环境影响,环境产业多家民企遭受重创,前途未卜,业界普遍感叹“寒冬”已至。而纵观产业,环保监管加强、标准趋严等政策也对企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双重压力下,环境企业如何突围?

  时代变了
 
  **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论坛现场演讲时曾提到,当前,我国环境产业正处于重要的转折点。以前,五万多家良莠不齐的企业“一窝蜂”做环保,都可以赚到一些钱,现在则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的时候;以前,靠人脉就可以拿到项目,现在到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阶段,产业到了调整与整合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来,固废产业随着的发展取得了的进步。徐海云表示,特别是垃圾焚烧,到今年年底我国建成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350座,能力达到36万吨/日,无论从焚烧发电厂的数量还是处理能力都居。他指出,当前,与发达相比,我国的固废投资依然严重不足,固废处理仍是国内为数不多产能尚不足的行业,产业的春天刚刚来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发展得太快,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应该慢下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企业有盲目扩大规模的冲动以及过度的资本运作,在“抢市场”和“追规模”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自身运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能力提升,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带来了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粗放式管理、“冒进式”发展,在外部环境震动再加上环保强力监管等作用下产生了负向的叠加与共振效应。
 
  徐海云表示,相比发达,我国的固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化在带来率的同时必须在法治监管下运行。然而,监管需要成本,尤其是固废的监管成本更高,过去不重视发展质量,监管不严,也不以治理效果为导向,环境违法成本低,企业*,现在时代变了——不关心治理效果的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赚快钱的企业都将会被淘汰,监管趋严、标准提升等压力将加快行业优胜劣汰,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行业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增长,表象看,监管趋严让有些企业不适应,但实际上这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雷钦平表示,得不到老百姓欢迎和社会认可的企业不会*,行业也不会得到健康发展。
 
  近几年垃圾焚烧行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层出不穷。雷钦平认为,大批项目上马,导致很多企业的人才储备跟不上,没有配套的管理团队项目就很难做到规范建设和建设,企业也很难高质量发展。他认为,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包括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发展就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柯俭坦言,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发展是政策环境所迫,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这么做会被环境产业淘汰。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监察力度不断加强,对企业而言都是挑战。大趋势下,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解决自身问题,想要在环境产业里活着,提升质量是必须做的事。
 
  两年前,北京控股完成了包括北京高安屯、北京海淀、湖南衡兴、海南文昌、哈尔滨市双琦、江苏沐阳、江苏张家港等项目多个垃圾焚烧项目的收购,并且通过市场竞标方式以14.38亿欧元(人民币约113亿元)收购德国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EEW GmbH100%股权,创下了中国企业在德国大并购项目纪录。
 
  柯俭介绍,目前,北京控股在德国拥有18个项目,已经成为德国大的垃圾焚烧供应商。“并购初衷是希望把*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复制到项目中,近一两年作了很多努力,并购项目都在不断提升质量,有的项目已经在重建、改扩建过程中。”
 
  “国进民退”?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中国改革四十年,一言以蔽之,就是民营经济的崛起史,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国有、民营两大资本集团的激烈博弈。今年,由于金融强监管等刺激,这场博弈似乎愈加激烈。根据中国固废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有11起国资意向或已经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发生,相较于前几年,数量明显增加。
 
  吴舜泽在这次论坛现场演讲时从政策层面对这一现象作了分析,他表示,所谓的“国进民退”,其实是去杠杆、去产能等政策对大型与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化影响。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享受了“产能收缩+需求韧性”利好下的量价齐升,但部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出现了负向效果,因此,出现“冰火两重天”。
 
  在徐海云看来,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必然现象,并非“国进民退”,也不是环境产业所*,而是中国经济的现状。他表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固废领域的发展,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固废领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国企民企都有很好的发展。不过蛋糕就这么大,未来在不断发展中,可能会逐渐形成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比例。
 
  1988年,深圳清水河垃圾焚烧厂点火运行;1998年锦江集团的家异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2001年中国环境保护座引进国外技术并国产化的炉排炉投产;2005年,三峰环境马丁国产化炉排焚烧技术应用……我国的垃圾焚烧趟出了一条从跟跑、并跑到*的30年“逆袭”之路。这其中,国企民企发挥各自优势,为我国的固废处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的国企代表,*环境曹国宪表示,固废行业的“国进民退”现象不明显,呈现出国企和民企齐头并进,繁荣发展的势头。实际上,我国固废行业起步于代民营企业,民企是产业发展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环境这样的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产业发展贡献,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应该向民企致敬。
 
  罗元锋表示,原来“跑得太快”确实有问题,尤其是重资产属性的投资业务,这一点固废行业做得比较好。2003年,金融央企背景的光大看清了垃圾焚烧行业的本质--投资运营模式,进军固废领域,规模做到后又从重资产走向轻资产的装备制造,这样的企业不多,光大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而像三峰环境、康恒环境等则走了一条从轻资产走向重资产转型的传统发展之路。近年来,像美的-盈峰环境、温氏集团等的民营资本在主业盈利充沛的基础上,需要寻找到能沉淀大量资金、合理稳健盈利的行业,不约而同选择了环境产业,这类民营大资本竞争力强劲,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天花板确实很明显,往上走很困难。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优势和模式,应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民营企业有机会与国企同台竞技,各领风骚”,罗元锋表示。
 
  柯俭则认为,在实践过程中,重资产的固废产业,如果融资解决不了,想迅速扩大发展存在难度,建议形成配套的融资制度,这是将制度向下延伸,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的关键。
 
  王立章表示,实际上,压力始终存在,“国进民退”不是行业产生的,是因为有些企业可能没有准备好。压力是一股春风,如果企业更加理性地面对压力,积极应对,行业也会迎来健康发展。
 
  突围之道
 
  面对压力和未来,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会上,对于突破之道,固废企业达成了五点共识:一是积极培养的管理团队;二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确保项目稳定达标运行,避免盲目扩张;三是持续创新,苦练内功;四是加强行业自律,抵制恶意竞争;同时,呼吁强化地方政府提升履约能力,进一步出台融资配套政策,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雷钦平表示,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来讲,*要求*保持稳定运行,永远都不出问题,这是一项比较严厉的措施。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只要项目在运行状态下就必须达标,否则风险很大,可能迅速导致盈利企业变为亏损企业。
 
  支撑稳定运行需要靠两方面,一是培养合格的管理团队,这是国内垃圾发电行业投资人特别是做实体面临的共性问题。二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履约能力的提升,怎么创造合理、对等、公正的环境,让企业在基本的条件之下投运项目,这一点希望引起政府重视。
 
  对此,柯俭非常认同,固废领域的业务范围很大,生活垃圾板块竞争非常激烈,政府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因此,一是要呼吁加强地方政府的履职、履约能力等指标的监管,同时发挥行业引导者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的力量扭转低价竞争的局面。
 
  另外,柯俭表示,企业怎么突围破局,永恒的主题是创新。餐厨、建筑垃圾、危废、医疗垃圾等,行业内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很多,工业垃圾的量也很大,谁能够找到和现有商业模式充分对接,并产生盈利的商业模式,谁将会突围而出。当然,技术创新也同样重要。
 
  曹国宪认为,我国的固废行业至少还有20年的发展空间,未来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垃圾,时间和空间上的机会很多。从风险和危机的角度看,他呼吁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拿项目、获取投资机会上要自律,不要盲目扩张,通过拿到一些不太好的项目业绩去换取短期的快速发展,在目前监管力度这么严,融资难等大环境下,其实得不偿失。另外,希望融资方面能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出台,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王立章表示,面对压力和未来,一是要从模式、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加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找到突围之道。二是要协同,企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产业之间、跨界协同等。“锻炼自身能力,找准市场定位,未来的发展靠综合能力和综合实力。”
 
  今年,固废产业迎来繁荣:不仅垃圾焚烧保持着高速发展,环卫市场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大闸,在强制垃圾分类的搅动下,垃圾分类、有机垃圾处理等细分领域市场也绽放出了蓬勃生机,此外,危废市场也正在走进蓝海深处……固废产业发展势头正劲,新时代下,你准备好了吗?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