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食品生意网 > 技术首页 > 专利技术

新兴地瓜鲜加工技术 提高商品利润

2013年10月15日 11:08:16人气:1451来源:

      “地瓜是本地第二大粮食作物,能否在延长销售周期、扩大销售半径的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农户增收?”地瓜的生产加工受到业界和市民的广泛关注,昨日,业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可通过新兴的鲜加工技术,将地瓜加工成标准化冷藏商品推向商超,以提*。


      收成过半开始加工


      “早薯”收成过半,又到了对地瓜进行加工制作的时候了。

      在南安曙光村,年近六旬的农户童大婶正在忙碌着。先是将块头较小以及收获时被锄头挖伤的鲜薯倒入水池中加上清水,进行反复的翻洗,将泥沙和土壤洗净后取出;然后装在塑料大桶之中,挑到加工作坊里用破碎机打成碎块,磨成糊状;再把已成糊状的“地瓜浆”挑回家中,用纱布与大缸进行反复的过滤、沉淀,zui终将“坐缸”在水缸底层的淀粉用铲子取出,均匀摊置于竹簸箕上,用阳光晾晒。

      而在惠安辋川的地瓜酒酿造作坊,酿酒师傅首先将地瓜清洗后放入大蒸锅蒸煮,出锅后将地瓜泥摊凉到60℃,加入酒曲进行糖化;糖化后,地瓜泥加入酵母,放置在酿酒缸中低温发酵20天左右;再将发酵成熟的醪液倒入压滤机,压出的就是地瓜酒原酒;过滤出的酒液再进入灭菌工序,灭菌之后,承载着许多老一辈泉州人记忆的“地瓜酒”就新鲜出炉了。

      另外,本地农户还普遍将剩余的“早薯”用来制作“薯片”和“薯条”。

      工厂化生产受限制

      虽然有多种传统的加工方式,但是产量并不高。“我市鲜薯食用型甘薯的生产初具规模,而其他类型的均因主要受限于原料来源而未能规模化发展,局限于家庭作坊。”泉州市农科所旱粮作物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遭受虫害的地瓜加工之后仍有异味,不宜食用,但在本地,因为小象甲等虫害的影响较大,在挑选完商品薯之后,剩余的薯块只有少量符合加工条件,所以未能进行工厂化的规模生产。

      在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地瓜加工的产出效益不高,是阻碍地瓜规模化加工的另一个主因。在其看来,“地瓜酒已成为老一辈人心中的青春记忆,而年轻人却对它不甚了解,所以并不,价格也不高。”

      据了解,100斤的地瓜可以提取12—13斤的淀粉,或者25—30斤的地瓜干。每斤地瓜淀粉的市场售价在11元左右,而地瓜干的零售价也只有9元左右。“扣除人工成本,利润空间很小,通常做一点自己吃,很少用来出售。”童大婶告诉记者。

      可借鉴鲜加工技术

      鲜食地瓜的销售价格节节攀升,业界人士建议,可探索推广鲜加工技术,通过打开销售半径与延长销售周期,来增加产品效益。“通过去皮、切块、保鲜等技术,增加食用的便捷性,同时通过冷藏保鲜延长销售周期,并借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加农户的收益。”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以借鉴淮山的鲜加工技术,采用低温冷冻真空包装的方式,将地瓜去皮、切块,真空包装之后冷藏销售。”市农科所旱粮作物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地瓜与淮山的成分、属性相近,*可以借鉴安溪山格淮山、德化英山淮山两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进行鲜加工尝试。

      据安溪山格淮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主义介绍,块茎类农产品的低温冷冻真空包装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一组加工设备只需3万—5万元,且加工一袋一斤装的地瓜也只需要0.3—0.4元的成本,一旦将广受欢迎的红心地瓜、日本紫薯做成去皮切块的标准化冷藏商品,投放市区的商超,利润将远高于农贸市场销售的商品薯。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食品生意网,https://www.31food.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