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食品生意网 > 技术首页 > 技术交流

黄原胶的生产与应用

2014年07月11日 09:09:40人气:620来源:郑州万瑞达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黄原胶又名汉生胶,是目前性能zui为优异的生物胶之一,并能与多种食品、药物、化妆品成分配伍。黄原胶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Kelco公司投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发展极为迅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批准黄原胶正式作为食品添加剂,刺激和推动了黄原胶的生产与发展。  

    目前国内黄原胶主要应用于石油行业和食品行业。在食品行业中,黄原胶是理想的增稠剂、乳化剂和成型剂。在某些苛刻的条件下,黄原胶的性能比明胶、CMC、海藻等现有的食品添加剂更具*性。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指出,仅食品行业五大产品,若黄原胶添加量平均按0.1%计,就需黄原胶8000吨/年,加上啤酒、饮料和奶制品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可观。因此国内许多资料认为,目前国内黄原胶的潜在市场需求量约为1.5万~2万吨/年。  

    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刺激了许多化工企业,他们纷纷将黄原胶列为“十五”规划中的发展项目。如河南泌阳、河南商丘、江苏六合等地正在筹建1000吨/年以上的装置;辽宁鞍山蓝色集团公司已经得到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800吨/年生产装置;另外重庆、四川、无锡、上海、山西等省市近十家企业准备投资建设黄原胶生产装置,规模多为千吨级水平。  

    虽然黄原胶应用前景十分乐观,发展潜力巨大,但生产技术、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压力,而且有10余家企业计划上马建设,因此市场风险较大,建议企业慎重投资,避免陷入重复建设的泥淖。目前该行业的主要问题是: 

     没有成熟可靠的黄原胶发酵过程是一个耗氧过程,而在黄原胶发酵后期,发酵液属于高粘假塑性流体,国内一般机械搅拌发酵罐难以满足其传热传质需要,特别是难以满足溶氧的需要。国内采用酒精提取工艺时,酒精单耗高,使黄原胶的生产成本高;若采用碱式沉淀工艺酒精单耗降低,但所得黄原胶品质欠佳;超滤微滤工艺由于发酵粘度大,实现技术难度大,工业化有一定难度;而国内有多家科研院所宣称自己有成熟的规模化的工业化技术,但在实际生产中问题很多。从经济角度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千吨级黄原胶生产技术,许多环节有待完善;而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需花费的费用让生产企业难以承受。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由于目前国内黄原胶质次价高,我国油田开采所用的黄原胶基本上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产品在油田中的使用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2000年我国石油行业消费黄原胶仅为1300吨左右。黄原胶作为食品增稠剂,1988年被国家批准用于食品工业,但由于其价格比其他20多种批准使用的增稠剂高,再加上一些新植物胶如瓜尔豆胶、刺槐豆胶被批准使用,其性能口感均不错,价格也十分低廉,很快占领了增稠剂市场;而作为食品增稠剂的老品种如CMC、明胶、卡拉胶等,因有传统用户,且有价格优势,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加上东方人饮食习惯和欧美不同,其人均消费增稠剂的数量和品种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经济发达的日本黄原胶消费量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2000年国内食品行业黄原胶消费量约为700吨左右,因此尽管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但消费量不可能突然增加很多。  

    不具备与国外产品竞争的能力由于国内黄原胶生产技术不过关、生产规模小、质量差、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同国外产品进行竞争。目前国内黄原胶价格与国外产品相差不多,但产品质量较差。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益临近,我国黄原胶市场将被国外产品占据更多份额,国内产品目前还无法同国外产品一争高低。  

    黄原胶作为一个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颇具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应用与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加强黄原胶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食品生意网,https://www.31food.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