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食品生意网 > 技术首页 > 食品技术

100t/120t地磅检定与特点

2016年07月14日 09:37:04人气:581来源:上海骑川实业有限公司

                  100t/120t地磅检定与特点

上海骑川实业有限公司

衡器杂志译文中可以看出,美国修订汽车衡规程时,零点是确定秤台单个跨距间允许

zui大集中载荷(CLC——Concentrated load capacity)。其依据是借用已为政府认可的联邦

高速公路管理局关于桥梁毛重负荷公式B,求出该汽车衡对不同轴组车辆的zui大载荷,再参

照称之为r的因子,就可确定该汽车衡的集中载荷秤量,该值由厂家规定,也是厂家设计

秤桥对单个跨距的集中载荷值。虽然该载荷值与汽车衡的标称秤量*没有,但在美国

44号手册中,规定了这两者间的一个约束条件,即:

标称秤量≤CLC×(N-0.5)

这里N=汽车衡台面的分段数。

美国44号手册中给出了桥梁公式B和求r值的表。在此再着重指出,上面的不等式

能用来确定标称秤量和CLC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不能根据此关系推算CLC的值。

检定时要求在秤台分段的跨距中心施加CLC载荷时,仍被准确称重。并要求在秤台的一边加载

之前,另一边加载不得超过CLC式其中载荷值的四分之一。要求厂家出产的衡器应标明标称秤

量和集中载荷秤量。标称秤量定义为均匀分布在秤台台面上可加载的总载荷。

结合我国的情况,由于我国车辆的情况很复杂,目前在国内行驶着很多国别的车型,改装车

辆也很多,这给规定衡器的集中载荷值带来较大困难。另外由于过去我国是采用平均载荷的

方法来检定汽车衡。即按汽车衡标称秤量为准,这使得有的厂家为了追求利润,秤台构件制

做得很单薄,虽然能满足一次性的检定加载,但经不起车辆的多次加载而很快发生结构性的

损坏。国内有的人希望通过检验衡器的刚度来判定该衡器是否合格。这种方法我国在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对轨道衡(主要是对深基坑轨道衡)采用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合

理,也不好操作。因为汽车衡的承载器是一个构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器件,如何判定

它的刚度,检验时不好操作,用简单的计算来确定它的刚度也不太合理。更重要的

是,在国外不论是汽车衡还是轨道衡都有所谓轻结构的承载器。这类衡器加载时变形量

是可以很大的,但使用寿命仍很长,并能保证称重准确。

衡器杂志译文中可以看出,美国修订汽车衡规程时,零点是确定秤台单个跨距间允许

zui大集中载荷(CLC——Concentrated load capacity)。其依据是借用已为政府认可的联邦

高速公路管理局关于桥梁毛重负荷公式B,求出该汽车衡对不同轴组车辆的zui大载荷,再参

照称之为r的因子,就可确定该汽车衡的集中载荷秤量,该值由厂家规定,也是厂家设计

秤桥对单个跨距的集中载荷值。虽然该载荷值与汽车衡的标称秤量*没有,但在美国

44号手册中,规定了这两者间的一个约束条件,即:

标称秤量≤CLC×(N-0.5)

这里N=汽车衡台面的分段数。

美国44号手册中给出了桥梁公式B和求r值的表。在此再着重指出,上面的不等式

能用来确定标称秤量和CLC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不能根据此关系推算CLC的值。

检定时要求在秤台分段的跨距中心施加CLC载荷时,仍被准确称重。并要求在秤台的一边加载

之前,另一边加载不得超过CLC式其中载荷值的四分之一。要求厂家出产的衡器应标明标称秤

量和集中载荷秤量。标称秤量定义为均匀分布在秤台台面上可加载的总载荷。

结合我国的情况,由于我国车辆的情况很复杂,目前在国内行驶着很多国别的车型,改装车

辆也很多,这给规定衡器的集中载荷值带来较大困难。另外由于过去我国是采用平均载荷的

方法来检定汽车衡。即按汽车衡标称秤量为准,这使得有的厂家为了追求利润,秤台构件制

做得很单薄,虽然能满足一次性的检定加载,但经不起车辆的多次加载而很快发生结构性的

损坏。国内有的人希望通过检验衡器的刚度来判定该衡器是否合格。这种方法我国在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对轨道衡(主要是对深基坑轨道衡)采用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合

理,也不好操作。因为汽车衡的承载器是一个构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器件,如何判定

它的刚度,检验时不好操作,用简单的计算来确定它的刚度也不太合理。更重要的

是,在国外不论是汽车衡还是轨道衡都有所谓轻结构的承载器。这类衡器加载时变形量

是可以很大的,但使用寿命仍很长,并能保证称重准确。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食品生意网,https://www.31food.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