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食品生意网 > 技术首页 > 技术交流

苹果粗皮病年年刮治请注意

2013年11月04日 13:10:05人气:1293来源:

      苹果粗皮病又称为赤疹病,是一种因为锰过剩而造成的营养生理障害。苹果粗皮病症状主要出现在苹果的枝干上。幼树从主枝开始发病,个别主干也有发生。高接换头树,主要从嫁接部位以上发病,原有主干多不发病。初发病树,多从8月中、下旬开始,在当年生小枝上形成直径小于l毫米的棕色或青色小圆点,稍微凸起。随着病情发展,在2—3年生枝条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疤疹。个别年份发生严重的园片,当年生枝也可能形成疤疹。疤疹破裂后,表皮凹陷,树皮紧缩,逐渐形成以纵裂为主的*粗皮症状。

      削取病皮,可见韧皮部有棕色沉积物,有时沉积物可深达木质部,严重阻碍树体中养分的运输。病树根系发育不良,新根量少。据于调查,重病树新根量(干物质重),仅为正常树的30.6%;中等病树的新根量,为正常树的63.1%。叶片瘦小,新梢少而短,个别枝条从当年9月份开始至土壤封冻前回枯;严重时整株死亡。有的园片死株数占栽植总株数的20%以上。


 
      苹果粗皮病又称轮纹病,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枝干染病,会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瘤状突起或近圆形坏死斑;在果实上发病会形成轮纹褐腐病斑。近年来,由于套袋技术的实施,病果率相对较低,但在许多产地枝干上的发病情况严重,严重影响着苹果树的树势、产量、效益及树体寿命等。而同一品种、同一病害,在笔者所树立的示范园却很少有发病情况的。究其原因,二者在栽培理念、管果要点、防治重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或误区。在此,笔者将病害严重的主因以及防病的关键技术做以下介绍:

      一、病害发生的规律

      病菌主要在枝干病斑中越冬,于春季开始活动,继续危害枝干。当气温达15℃,并遇降雨时,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枝条和果实上。5月和7、8月份降雨量超过10毫米,或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5%,田间病菌孢子数量会剧增,被传播的病菌孢子,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开始萌发,主要从皮孔和伤口侵入。8、9月份枝条就会始现当年侵染后形成的瘤状病斑。老弱树与弱枝发病重,幼树、壮树发病轻。

      二、发病严重的主因

      调查后认为:造成苹果粗皮病年年刮治、年年严重的原因除红富士品种等属于易感病品种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综合管理水平欠佳。如留枝量过大,达9万~12万个/亩;树体超量负载,有不少果园大年产量在3500~4000公斤/亩;化肥和氮肥施用太多而有机肥施用不足等。造成多数园大小年现象严重,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叶部病害严重,出现早期落叶现象,枝条发育不充实,树体贮存营养少,树势较弱,进而造成果树粗皮病的普遍发生。

      2.关键时期用药不当。一是用药间隔期偏长,且不太注重当时的温、湿度。多是按花后至套袋前,每间隔半月喷一次药。套袋后认为果实上了“保险”,即使杀菌剂的间隔期增长到30~40天,也不影响防治效果。而7、8月份正是温度高、雨水多的季节,既是病菌孢子释放传播的高峰期,也是病菌适宜传播期,如果防治不到位,必然会使许多病菌得以再传播、再侵染。二是所喷药剂多是持效期较短的农药。

      3.枝干病斑刮治不当。一是刮治不及时。当个别树上出现明显的瘤状突起或近圆形坏死斑时,多数果农没能及时引起重视,延误了*防治时机,使之很快蔓延全园。二是刮治不到位。个别园既不刮病斑,也不涂药,即使实施刮治的又多是只刮中干和主侧枝,其他较大枝的病斑常被忽略或疏漏。而相关研究表明:2~6年生枝条上的病斑里的病菌繁殖传播力zui强。三是刮的过深、过重。不少果农以为刮的越重,效果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刮除过重会对皮层甚至形成层等造成伤害,再遇倒春寒等恶劣天气,自然会削弱树势,进而造成更严重的侵染。四是病斑、残物收集、销毁的不到位。有的不注重收集、烧毁,将病树枝堆放在园内,使病菌离开了树而没离开园,仍为一个再传播侵染源。

      三、关键防治技术

      1.强化综合管理。一是保留适宜的枝量。无论用哪种树形,冬剪后,每亩留枝量以5.5万~7万个为宜;生长季节要及时疏除萌蘖枝、徒长枝、竞争枝、过密枝等,使果园通透性良好。二是科学肥水管理,搞好有机肥和化肥的使用。如株产100公斤的苹果树,若有机肥能保障在每亩1吨时,每株每年施1.5公斤有效成分为50%的化肥即可。三是合理负载。盛果期树亩产量控制在1500~2500公斤为宜。四是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树体受涝。五是土壤黏重或酸化严重的地块,应通过增施有机肥、掺沙改土,或施入适量石灰(75公斤/亩)加以调节改良。六是有缺硼症状的园片应适量补充硼肥。花前、花期和花后各喷一次0.3%硼砂液,或花前株施硼砂50~150克。因苹果尤其是红富士苹果对硼高度敏感,缺硼会直接影响其抗病力,且缺硼、吸收锰过量或土壤酸化,易导致苹果树粗皮病,还会使果肉出现木栓化褐斑。

      2.做好关键期防治。花后至套袋前是防治苹果多种病害的关键期,喷杀菌剂的间隔期为10~13天。期间结合降雨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持续降雨达10毫米以上时,必须抓紧喷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宜的农药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轮纹一号、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果实套袋后,千万不能认为果实套了袋就可以不喷杀菌剂了。因为套袋只对病菌侵染果实起些阻隔作用,并不能阻隔病菌对枝干的侵染。况且套袋工作大多是在6月底前完成,而7、8月份温度高、雨水勤,既是病菌孢子散发传播的高峰期,又是病菌传播的适宜期。

      所以,此期不但不能放松对病菌的防治,而且要高度重视,要以1:2.5:200倍波尔多液防治为主,20~25天喷一次。如果仍喷施其他杀菌剂,间隔期宜为10~15天。其中,7月中旬、8月下旬如遇较大降雨是防治的重中之重。同时还需注意:若天气预报有暴雨或大暴雨,或是历年来常有暴雨的季节,则不宜喷施波尔多液,而用其他杀菌剂代替,以防产生药害。

      3.及时科学刮治。在粗皮病生命周期中*防治时间是在个别树上出现瘤状粗皮或坏死斑时;一年中*刮治时间是果树萌芽前后、气温达15℃时为宜。病斑也可以不刮而采用直接涂药的方法,可涂3~5倍液苹腐速克灵或轮纹一号。若想刮治,可用利刀从病斑上部刮掉一半即可,收集好病残物并及时烧毁。刮后或进行枝干涂药,或对全树喷药。枝干涂药,可涂20倍液腐必治或30~50倍液50%多菌灵;若是全树喷药,萌芽前可喷200倍液多菌灵或苹腐速克灵;萌芽后则喷500倍液多菌灵。

      4.试用、慎用扒皮技术。有些果农于果树生长季运用扒皮技术巧治粗皮病枝干,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笔者建议:在综合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此法不要盲目运用。如果要运用此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好扒皮时间,以5月下旬至6月初为宜;二是扒皮*天必须浇一次水;三是扒皮后应用纸板与绳子包裹,以利于新皮产生。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食品生意网,https://www.31food.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