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春茶纷纷上市,黎平县茶叶加工房也繁忙起来。黎平茶叶由于得天独厚生态条件、标准茶叶生产线,铸就了黎平茶叶高品质、高产量。而且,黎平县将产业、旅游相结合,旅客不仅能够欣赏茶园美色,还能参观茶叶加工制作过程。黎平县茶业发展不仅带动全县经济水平上升,也使黎平人走上致富小康之路。
黎平:茶文旅一体化拓宽产业链 助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在青山绿水中拥抱金山银山,这就是黎平县的真实写照。昔日,青山绿水让黎平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在大力发展茶产业,黎平人点燃了脱贫创业的激情,在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茶树成“摇钱树”
眼下,正是春茶大量上市的季节。走进黎平县高屯镇桂花台茶厂加工房内,茶香四溢。杀青、揉捻、干燥……老厂长胡绍斌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们加工茶叶,还不时拿起茶青亲自示范。
看到一堆堆绿油油的茶叶,胡绍斌舒了一口气。“今年的春茶品质还不错。每亩茶园有20斤到40斤鲜叶,每斤茶青价格为26元到60元不等。”桂花台茶厂的四千多亩茶园今年年产值预计上千万元,纯收入将超过去年。
同样情况还发生在茶农胡松身上,有3年的茶叶种植经验,种植龙井300亩,土茶上千亩,年收入超过30万元。茶叶收入不仅让夫妻俩轻松供两个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在村里建起了小洋房,还在县城买房置业。胡松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好些茶农都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
“黎平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口感也十分甘醇,在市面上很受消费者喜爱,而且许多外地人也很喜欢这款茶。”私房茶专营店经理王萌说,黎平茶叶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铸就了黎平茶叶的高品质,产品以生态、绿色、质优、价廉为特色,黎平茶叶名气逐年上升。黎平雀舌茶和黎平白茶等茶,以及黎平香绿茶和黑毛茶等中低档茶,远销北京、上海等十多个省市地区,销售形势良好。
据了解,实现综合年产值8.3亿元,黎平县涉茶贫困户约8000余户,涉及人口约2.7万人。在每年春茶采摘和茶园施肥、修剪时期,可增加临时就业岗位10余万个,带动贫困人口两万多人,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
茶文旅一体化拓宽产业链
茶叶能卖钱,茶园景色同样也能*。黎平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交通便捷,在采摘春茶的季节,每逢周末节假日,不少游客会慕名前来,欣赏风景之余,摘摘鲜嫩的茶叶,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
由于种植效益好,周边能种的地方已经全部种上了茶树。清明小长假期间,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军带着孩子在茶园玩得不亦乐乎:“没见过茶叶是怎么长出来的,更没亲手摘过,觉得可有意思了”。
看到外省人都纷纷慕名而来,黎平不少茶园计划在往年的基础上,今年增加茶文旅的相关建设。不仅要比茶叶,还要比茶园,看谁家打造出来的茶园更美,谁家制作的茶叶品质好。黎平县茶叶产业发展局副局长石伟昌说:“希望通过加大茶园的基础建设,引导当地茶产业向茶文旅方面发展,实现由面积扩张向效益提高的转变。”
由于茶园面积拓展有限,不少村民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综合效益。受茶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一理念的启发,今年在黎平多处茶园里套种了樱花树、杨梅树等,不仅有漂亮的景观,还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茶农张富强说:“随着茶文旅一体化发展,我们现在除了能在茶园里务工,还能做点小生意。年前我把家打造成农家乐,仅仅几个月收入就上万元,真是越干越有劲儿。”
“茶叶一直是我县扶持的重点,截至2016年底,黎平县茶园面积已达32万亩。”石伟昌告诉记者,近年来,县里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引导茶农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全县无性系茶园面积达到96.8%。茶园面积位居全州*。随着规模化茶园种植基地的创建,全县茶产业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生意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生意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生意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