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万物皆可自热”。从自热米饭、自热面条到自热麻辣烫、自热酸菜鱼,近年来各种自热速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统计,仅自热火锅就已出现50多个品牌,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仍有多个自热火锅品牌完成融资。
自热速食跻身新晋网红的同时,其内置发热包因为质量问题带来的事故也不时发生。自热速食的原理是加热包中的生石灰、碳酸钠等成分遇水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热量,进而加热食物,但这样的操作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发热包发生破损,可能瞬间会喷出高温液体,而一旦通气孔堵塞,甚至可能引发爆炸。
加之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可能采用价格低廉但反应过程不稳定的发热剂,这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隐患。而发热包受损混入食材,消费者误食后灼伤口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作为新生事物,在《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自热食品并未被列入方便食品类,这让作为自热食品核心技术的发热包,一直缺乏统一规范的安全标准。虽然《自热方便菜肴制品》《自热方便食品标准》等团体标准,对于自热食品的*发热包、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方法等提出了要求,但此类团体标准仅由团体成员约定或其他群体自愿采用,并不具有强制力。因此,不少发热包生产商并未遵循以上标准生产加工,多是各自为战。有业内人士坦言,正规厂家出产的发热包要经过缝合、震动、旋转等多项检测,很多小工厂的产品未经任何检验,质量安全可想而知。
热气腾腾的自热食物是“懒人”福音,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自嗨锅”。消费者们可以自嗨,生产企业却不能不受标准约束地“自嗨”。我国标准化法规定,对于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自热食品发热技术良莠不齐,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自热食物又火了一把,但技术标准缺失的隐患也愈发凸显。只有通过出台标准给自热食品行业戴上“笼头”,才能引导行业实现健康发展,也才能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生意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生意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生意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