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原中餐困局:上不去的规模,下不来的成本

2018-11-27 10:04:03来源:中华食品生意网 关键词:蛋白类阅读量:618

导读:中西方餐饮人对标准化的理解,各自根深蒂固。仅以第四集《肴变万化》里的2道美食为例,可见一斑。
  近看《风味人间》,感受颇深。
 
  中西方餐饮人对标准化的理解,各自根深蒂固。仅以第四集《肴变万化》里的2道美食为例,可见一斑。
 
  中国大厨在烹饪“八宝葫芦鸭”全程,靠的是全是经验和手艺
 
  从美食及文化的角度来看,扬州“八宝葫芦鸭”全靠师傅的手艺和经验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卖相和艺术性都上佳。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法国“布雷斯鸡”这道菜,更具当下明星“爆款”潜质。
 
  法国大厨在烹饪“布雷斯鸡”的时候,这个测试仪全程在监控数据
 
  近几年,随着商场遍地开花、人民收入日益丰盛,中国餐饮总体市场连续10%以上增长,大众化中餐品牌迎来了蓬勃发展空间。
 
  然而,中餐基因里的某些特征,跟着企业的体量增大逐步被放大出来。行业内领头的几家中餐品牌,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类似困局。
 
  不少*餐饮大佬感慨:中餐难做。不执行标准化,品牌难以成规模;执行标准化,品质难以保障,未来堪忧。
 
  进退两难,中餐品牌究竟该往何处走?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中餐的困局。
 
  中餐标准化50年后还在做
 
  关于中餐标准化,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大多数从事中式餐饮的老板,对标准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不再片面地认为标准化就是快餐火锅的、降低品质,一味否定它,也认可中餐企业想要连锁扩张,标准化是必经之路。
 
  但同时目前市面上餐饮人们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波投身中餐标准化的人小得成效之后遇见瓶颈了,认为中餐标准化没有出路。
 
  这个,我给不了答案。但历史总是相似的,其他行业的例子,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电灯泡——的接力赛
 
  在大众认知里电灯泡的是爱迪生。事实上,在爱迪生那个年代,世界上已经有电灯泡了,爱迪生对电灯泡,大的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灯丝,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延长灯泡寿命,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廉价的灯泡。
 
  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
 
  1810年,戴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
 
  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今天看来是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
 
  1878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发明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原理的灯泡。
 
  1874年,加拿大两名电气技师发明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的原理。
 
  1879年,爱迪生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称之为“碳化棉丝白炽灯”。大批量投入生产并使用。
 
  1906年,美国人库里奇发明用钨做灯丝,沿用至今。
 
  现在的灯泡品种五花八门,其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钨丝灯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发明电灯泡的只有一个人,后面的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
 
  而餐饮行业,生产和销售的场景在一块,牵扯到前厅后厨,仅仅后厨这一个项,涉及到的硬件就有大大小小上百种,操作工艺有24个,这里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灯泡。
 
  中餐的标准化,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一定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再创新再改良的过程。
 
  中餐标准化已现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餐饮标准化的鼻祖不是麦当劳,而是美国人斯塔特勒。
 
  1917年,美国饭店业的行业报刊《饭店世界》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斯塔特勒是美国饭店业标准化之父”。
 
  从中国范围来看,餐饮标准化这一概念提出来到盛行,早应该在90年代左右。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
 
  1990年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
 
  这两个西式快餐巨头联手给中国人上了一堂“餐饮标准化”的课。
 
  中国餐饮标准化进程迄今为止不过30年。距离完成标准化,还有很长时间,现在盖棺定论认为中餐突破不了规模,难以标准化,为时尚早。
 
  而真正主打中式炒菜的连锁品牌里,以西贝和望湘园为首的2大中式餐饮品牌在标准化程度上,虽远未到终点,但过程中也奉献了许多亮点。
 
  1、缩短工艺链
 
  化厨师为厨工
 
  我国菜系庞大,技术复杂多样。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
 
  除了炒、爆等需要人工精控火候以外,其余蒸、煮、煎、炸等其实是可以通过改良工艺,简化操作流程,实现保证口味的前提下完成标准化。
 
  餐饮企业可通过品牌策略出发调整自身的菜单结构,改变后厨的工艺链长度,降低难度,从而减少后厨人员成本。
 
  2、激活供应链
 
  用*厨房驱动好食材
 
  决定一道菜的口味,原料和厨艺是关键,前面降低厨艺,后面势必选好原料,一高一低,保持菜品口味。
 
  而通过*厨房或者集中加工,把原材料根据菜品要求,加工好形状、大小、份量,厨师根据操作手册完成出品。
 
  3、科学降低成本
 
  一直在改进,没有终点
 
  利用科学的方法或技术设备,帮助企业完成标准化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西贝收台很有特色,一桌一个台布,服务员收台又快又简单——把残渣叠进台布,丢进回收桶。
 
  海底捞每次收台的流程和动作是一样的,其快速收台成了一道风景。
 
  湖南食在不一样,早些年就已经完成客户自助点餐、结账等事项,轻松降低服务员工作量,实现一人看多张台的佳绩。这些年,技术仍在更新。
 
  餐链智能电子秤,打通餐饮供应链后一环节,利用拍照、称重提取数据等方式,完成后厨收货的标准化操作,进一步降低餐厅员工工作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京东X未来餐厅,从点餐、配菜、炒菜、传菜到用餐、结算,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后台贯穿餐厅运营全过程。
 
  当然,新出来的科学方法或者产品,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没有iPhone 4S怎么才有XS呢?餐饮老板一定要持续关注外界新的动态,不能自己在家闭门造车。
 
  题外话
 
  中餐大的魅力在于“炒”,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食材要翻几下、多久能熟、调料是否入味,确实很难标准化——但这是我们站在2018年看待问题。
 
  假设再过10年、20年、50年,这项技术能否被攻克?让机器炒出跟厨师一模一样的味道这个技术,会比把人类送上太空还要难吗?
 
  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脱胎于军事管理。在军队,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明确的标准化。前厅后厨再难管,会比让人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还难吗?
 
  我们眼看着远方,也要注意脚下的路。当下中餐企业一定是在标准化+手工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先生存、再发展,剩下的,就看那句老话:打虎自有后来人。
我要评论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生意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生意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生意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热门搜索:

    葡萄酒滋补品封口设备膨松剂增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