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商业社会中诞生的食品饮料巨头不断开发各种包装食品,而那些加入了盐、糖和脂肪的加工食物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操纵了我们的味蕾,让人们愈发对高糖高油的食物无法自拔。食品饮料巨头们又投放大量的市场预算在各个渠道、各个时间点进行营销大战。对于尚未形成健康饮食观的儿童,如果接触太多高油高糖零食,很有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等身体问题。近几年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崛起,促使不少品牌都通过产品革新和分量控制等方式减糖减油,以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内心。
新加坡将成为整个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的国家,此外那些糖分较高的饮料将会被单独贴上标签,以提醒消费者。这场广告条例改革针对在新加坡售卖的所有饮料,包括软饮、果汁、三合一速溶饮料、酸奶等各种形式的饮料在内。食品不在此列。新加坡卫生部政务部长唐振辉表示,未来新加坡所售饮料的外包装会以颜色标记,以区分饮料是健康、中性还是不健康的。不过衡量标准并不于含糖量,反式脂肪酸等因素也会考虑在内。
目前,有超多30个国家采用了这种颜色标签。比如:在智利,那些被标注“不健康”的饮料,在此后18个月的时间里销量整体下跌了25%。去年,新加坡卫生部曾提出4个减糖提案:强制贴上区分健康程度的标签,广告限制,糖税,以及直接禁止贩卖高糖饮料,这4个提案中,强制标签支持率高。
事实上,不少政府都有针对含糖饮料或高脂肪食品的限制政策。比如:英国从2018年起开始征收糖税,100毫升中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将额外被征收2.2元的糖税;在5—8克之间的征收1.6元的糖税。早前可口可乐每年的在圣诞期间环游英国发放免费可乐的红卡车,也一度引起某些城市公益组织和家长的抵制,认为这一营销行为会导致儿童肥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生意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生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生意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生意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