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贸易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特别视频会议上,轮值主席国沙特向外界公布会议公报表示,二十国集团确认针对疫情采取的紧急措施将是必要、有针对性、透明和暂时的,同时将避免相关政策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或对供应链产生破坏性影响。
会上,中国*部长钟山向各方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防疫物资合作,共同保障各国人民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二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采取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等举措;三是维护开放合作环境,保持市场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19日在纽约召开在线记者会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带来了一场*的健康危机,几乎可以肯定,*将损失至少3.4万亿美元收入,经济会进入衰退期,并可能达到创世纪的规模。古特雷斯还强调,现阶段必须消除贸易壁垒,重塑供应链。
“从中*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对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Razat表示,“未来,关于供应链的底层设计将会有非常激烈的辩论,我们会看到一个制造业供应链的再平衡。”
“对于不同的行业,再平衡的答案是不一样的,”Razat说,“整体而言会有以下这几个因素,包括整体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服务水平的影响以及产品质量的考虑。”
“现在的好消息是中国的很多工厂已经逐渐开始复工了,工厂也正常开始运作起来。对于那些依赖于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好消息。”Razat表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97%,制造业大省广东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8成。
目前,市场上关于中国在未来供应链中的角色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疫情暴发初期,有人担忧疫情将加剧跨国公司重新布局供应链的步伐,一些产业将加速移出中国;疫情蔓延后,外资人士对中国防控成效认可,被视为产业链可能加速流向中国的信号。
有经济学者认为,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到产业链,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而中国多措并举,同步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体现了在危情下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抗压能力,这也会令社会对于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提振信心。不应夸大疫情对于中国角色的影响,但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应继续营造更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延伸,早日完成在产业链中的转型。
“中国在未来仍然会是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中国作为产能集中地,”Razat说,“同时,这些企业也可能会去考虑其他一些国家,像印度、东欧和墨西哥,或者是将部分的产能搬回到他们国内。”这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风险,确保不会因为单个环节的问题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面对这一过程,中国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融入未来的供应链。如实施中国成品的扩张战略,扩大其进入供应链的范围,其中并购战略是增强布局的可行选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优势,这是促使许多公司保持在华生产制造能力的充分理由,而政府的激励措施可以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在中国境内经商的便利性也会有所帮助。“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已经上升至第31位,改善这一地位将有助于其融入供应链。”Razat说。
专家认为,目前供应链是跨国公司基于配置资源形成的,由强大的市场力量所主导。当疫情蔓延到海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化时代,人流、物流大融通,想找到一个避风港并不容易。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认为,看待供应链问题不能走,担心疫情后供应链会与中国脱钩过于悲观;因为其他国家疫情仍在发展,就认为中国可能成为资金、供应链的避风港,则过于乐观。化的时代决定了疫情的双向传播,很难有国家幸免。
尽管供应链的调整是一个*的过程,但作为劳动力大国,中国必须未雨绸缪。专家认为,中国可以利用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扩大开放,推动产业政策更加公平公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让外资愿意进入。更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像当年的日本和德国一样,随着收入水平、要素成本的提高,发展出强劲的制造、创新能力,成功转向中产业。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分工中低端环节,此次疫情或将倒逼相关产业升级。专家认为,相关企业做好原材料储备的同时,也应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研发力度、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把握机遇承接制造业转移。